2002年起中國郵政對紀特郵票大版進行改革,規(guī)定大版枚數(shù)最多不能超過20枚,當然也有例外,如2002-2003年的生肖票為了和前面的版式一致,都是32枚;2004-2005發(fā)行的生肖票為24枚,2002年之后超過20枚的大版非常少,可以忽略不計。從那年開始,中國郵票迎來了一次版式改革。原先四五十枚的大版不見了,轉而是20枚以下甚至16、12枚的大版。這次改革也是在郵迷的萬眾矚目下進行的,進入90年代各國大版普遍縮小,很多國家大版已經變成了放大的小全張,每版不超過10枚,設計相當精美。中國集郵者抱怨了十幾年,中國郵票的大版太丑了,都是大白邊。終于進入新世紀,郵政把大版縮小了,最后一個傳統(tǒng)大版是2001年7月1日發(fā)行的《建黨80周年》,40枚,之后這樣的名副其實的大版絕跡。
大版變小是世界趨勢,這樣做也是為了迎合市場。隨著大版變小,面值降低,數(shù)量增加,市價降低,尤其是2006年之后甚至成為預定的品種,大版逐漸變成了一個收藏種類。對于郵商而言,大版規(guī)格變小是好事,面值降低,炒作成本降低,更容易升值了。時光飛逝,20年過去了,大版越來越小,原來還在抱怨大版太大的那波人現(xiàn)在又開始抱怨大版太小,已經不是正統(tǒng)的大版了。其實這樣的抱怨更多的原因還是目前眾多新郵打折嚴重,大家不約而同的把打折的部分原因歸咎在版式上,又開始呼吁恢復傳統(tǒng)大版。中國集郵者就這么難伺候,大了不行,小了不行。難道新郵打折是因為版式的原因嗎?
物以稀為貴是更古不變的道理,大版升值也是因為存世量少,如果改成枚數(shù)多的大版,在發(fā)行量不變的前提下存世量勢必減少,那這樣一來升值也應該更容易。但實際情況是這樣嗎?有一點不容否認,版式對價格是有影響的,但絕對不是那么大,而且也不是對所有套票都有影響。就拿2020年套票來看,很多大版數(shù)量較小的套票并沒有升值,照樣打折,如紅樓夢和玫瑰;而一些數(shù)量多的大版反而升值了,如新時代的浦東、抗疫等。對價格影響的因素中,如果版式能占10分,那么題材就是90分。
某些郵票的版式如果能小一些,可能行情會更好。如2002年的八大山人作品選,全套6枚,面值8.4元,即使放到現(xiàn)在面值都太高了,大版15套,僅面值就高達126元,發(fā)行之后一直打折,直到目前還在面值之下。發(fā)行之初,就有人建議如果改成套票小版價格不至于那么慘,或者改成諸如2010年富春山居圖那樣的2套一版,也比15套要強多了。對于大套票,面值高,版式縮小還是更有益處。
當然最終能否升值更重要的是看發(fā)行量和題材,版式僅僅是參考,如果版式小了,破版率也會增加,其實存世量也未必能比大一些的版式多很多。某些熱門題材郵票,無論版式如何變化,只要發(fā)行量別太離譜,都會升值的;而一些冷門題材,即使發(fā)行量略少,版式精美,依舊逃不脫打折的命運。
1